|
藜麥的種植技術和種植條件藜麥植物分類屬藜科,雙子葉植物。植株呈掃帚狀,株高從幾十公分到三米不等,根系屬淺根系,序狀花序,主梢和側枝都結籽,自花授粉。種子為圓形藥片狀,直徑約1.5-2mm左右,大小與小米差不多,比小米輕,千粒重1.4g-3g,表皮有一層水溶性的皂角苷。由于其葉像鴨掌,因此英文名也叫goose foot。不同品種種子大小和顏色有差異,大多為灰白色、乳黃色,也有部分品種的種子顏色為黑色、紫色等深色。 藜麥在原產(chǎn)地主要分布于南美洲的玻利維亞、厄瓜多爾和秘魯,具有耐寒、耐旱、耐瘠薄、耐鹽堿等特性。從海平面至4000多米都有分布,食用的品種主要種植在安第斯山高海拔降雨量在300毫米以上山區(qū)。 一.藜麥播前準備 1.地塊選擇,種植藜麥要選擇地勢較高,陽光充足,通風條件好,肥力較好的嶺地、二階地,嚴禁在陰暗濕潤、通風采光條件差的河灘地、溝坎地栽種,地塊土壤最好選擇紅粘土或紅砂土。 2.輪作倒茬,藜麥不宜重茬,連作一片病害嚴重,雜草多,土壤中的營養(yǎng)要素消耗量大,易造成“歇地”。因此,選擇合理輪作倒茬易于藜麥豐產(chǎn)豐收。擬以蕎麥、糯玉米與小米輪作倒茬前茬以大豆、薯類最好,其次是玉米,高梁,向日葵、蓖麻較差,輪作年限至少二年。 3.精細整地,藜麥種植于旱坡嶺地帶,提高雨水利用率至關重要。早春土壤剛解凍,趁氣溫尚低,土壤水分蒸發(fā)慢的時候,施足底肥,達到土肥融合,壯伐蓄水。播種前每降一次雨及時耙耱一次,做到上虛下實,干旱時只耙不耕,并進行壓實理。 4.施足底肥,肥料種類應為高溫發(fā)酵處理后的羊糞,其次是農(nóng)家有機肥。嚴禁使用化學肥料,包括無機肥,如硝酸磷等�;试诓シN前結合深耕整地一次施入,一般以農(nóng)家肥為主,如將磷肥與農(nóng)家肥混合漚制作基肥效果最好。基肥以秋施或早春施入較好。 5.追肥增產(chǎn)作用最大的時期是抽穗前15~20天的孕穗階段,一般以純氮5公斤/畝左右為宜。氮肥較多時,分別在拔節(jié)始期施“座胎肥”, 孕穗期追施“攻粒肥”。在藜麥生育后期,葉面噴灑磷肥和微量元素肥料,也可促進開花結實和子粒灌漿。 6.播種,用種量每畝用種量400g,行距行距控制在45-50公分,播種深度播種深度1-2公分,播種方法,機播。 其它注意事項:播種前需要準備拌種用材料,谷子或小米,如果用谷子需要提前炒熟,種子與拌種材料比例為1份種子2份谷子(小米),或根據(jù)調(diào)試情況確定播種材料的量,確保下種量及播種均勻。 7.特別注意:播種后的3-10天內(nèi)要密切關注幼芽或幼苗的生長情況及地下害蟲情況,如果被地下害蟲嚴重危害,需要考慮二次播種。 8.田間管理,肥的管理建議底肥一次施足,不做追肥,如果生長后期發(fā)現(xiàn)有缺肥癥狀,可以追施氮肥不超過每畝15公斤。 9.水的管理,主要以旱作為主。 10.病蟲害管理,地下害蟲是藜麥種植過程中主要的蟲害,其中以金龜子類為害最嚴重,剛出芽或出土的藜麥幼苗很容易遭受多種地下害蟲的為害,嚴重時可造成全軍覆沒,因此播種前要了解該地塊地下害蟲情況,如果地下害蟲嚴重,需要在播種時撒施殺地下害蟲農(nóng)藥。其它常見的蟲害有芫箐,在藜麥長到50公分以上開始為害葉或花序,芫箐相對集中,經(jīng)常會聚集在幾株藜麥上,最簡單的辦法是觀察到有芫箐,人工捕捉。 11.病害類常見的有葉斑病,尚沒有造成經(jīng)濟損失報道。 12.常規(guī)管理,鋤草藜麥苗長到10公分后可以結合間苗開始鋤第一次草,一般藜麥長到50公分以上還需要鋤草1-2次. 13.間苗,藜麥苗10公分時可以開始間苗,株距要求為25公分左右 14.培土,由于藜麥高度可達到2米以上,因此從第二次鋤草開始,要有意識給根部培土,使根系更穩(wěn)固,防止后期倒伏 15.移栽(補栽),如果出苗后發(fā)現(xiàn)苗不全,可以在苗長到15-20公分時進行挖苗移栽,移栽要選擇在雨后,或另外給水. 二.收割 1.成熟標準,藜麥成熟的標準是外觀看,葉變黃變紅,葉大多脫落,干開始變干,種子用指甲掐已無水分.收割方法,目前國內(nèi)尚無藜麥收割機,建議人工使用鐮刀收割,割取藜麥大小穗即可,或用手掰藜麥穗,收割后放在田間或打谷場可晾曬,也可以及時脫粒. 2.脫粒,使用四分離脫粒機機脫粒,脫粒后需要及時晾曬.沒有脫離機的農(nóng)戶,需要藜麥晾曬干后人工敲打或碾壓. 三.收后管理 1.晾曬,最好能選擇遠離砂石的地方,以免砂石混入,如果有條件陰干效果更佳。 2.清選,晾曬好后用扇車吹去碎枝葉或扁粒,即可裝袋儲藏,需要陰涼,干燥,通風,無鼠的地方。 藜麥種植技術-廣東藜麥供應商 上一篇用藜麥做蛋糕有什么竅門?下一篇聽說米飯加藜麥能減肥? |